流变的道德
本帖最后由 梅花坞 于 2012-12-2 19:20 编辑流变的道德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伟大的康德的话语每被思及,总是这样一再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但是,你聪明的,告诉我,道德是什么?
用最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我们可以把道德理解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作为群体生活的动物,对自己的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的准则。道德不同于法律,它更多地是通过舆论对人们起作用。
既然“一切的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语),那么,道德作为人类思想的一部分,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而我今天所思考的,仅仅是关于人类历史长河里婚姻方式的变化过程和人类对婚姻的道德心的流变。
人类的先民,要与残酷的大自然搏斗,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住洞穴、猎野兽,裹兽皮、穿草裙......严峻生活的考验,使得他们选择了群居生活,以求得凭借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战胜对手。
与群居生活相一致的,是自然形态下的群婚制度,这使得他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即便是到了氏族公社时代,人类的先民也尚未建立起基本的家庭观念。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群居时代的先民们,或许还没有太多的道德心。但我相信,在他们的直觉和本能里,让自己的群体生存下去、繁衍下去、壮大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最道德的。
当父系社会来临的时候,人类的伦理观念也应运而生了。
依我个人之见,私有制相对于先民们的原始群居生活,无疑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质的、最关键性的飞跃。
私有制在确定了社会物质的归属的同时,也固定了家庭关系。物质的极度匮乏和劳动生产力的低下,使得人的繁衍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需求,因此,多妻制度被看成是极其合理的事情,这种站在男性立场上建立起来的婚姻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女性在多妻制度下,成了物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三从四德”成了社会衡量女性的道德标准。“三从四德”是道德的吗?在“孔雀东南飞”的时代,在唐婉“欲笺心事,独语斜栏”的时代,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多妻时代,男性的纳妾行为被社会道德视为合理的,做妻子的倘有不满辞色,则被看作是有失贤德的,反而不被社会道德接受。
和现代文明一起来临的,除了生产方式的革命以外,也包括人类的新型的婚姻关系。一夫一妻制度,成为现代文明社会里,人类对婚姻方式的一致选择。
尽管在诗经里即有“关雎”的一叹三咏,尽管亘古以来关于爱情的辞章难以胜数,但真正能够体现人类两性之间尊重、平等的,无疑是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里。
作为契约社会的一种佐证,现代的婚姻也被一纸契约——婚书所限定。
有爱情的婚姻才是道德的,是今天的人们对婚姻的共识。
婚书是用来干什么的?我曾无数次思考。假如两情相阅,要婚书有什么用?因为没有那张婚书,也不妨碍两颗相爱的心灵走近;假如爱情已经不复存在,要婚书有什么用?因为即便这张婚书是锁链打造,也强留不住离去的心意,何况一张薄薄的纸?
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我们曾讨论过人类未来的婚姻形态。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未来,人类将不再有婚姻相伴。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认为,婚姻所限制的,仅仅是物的东西,当爱情已经死亡的时候,婚姻只能勉强来收拾残局——将剩下物质的东西分割了事,区别仅仅在于贫穷夫妻可分之物寥寥,富裕夫妻可资分配的物质多一些而已。但这一切,都已经和爱情没有关系。
而我们设想的人类的未来社会,一定是物质生产极大地丰富的按需分配的社会(我认为那样一种社会是一定会到来的。但我不打算用**这样一个词汇来形容未来的那样一种社会形态。)到那时,人们不必再为些许财产的分割而在意,并且,未来社会,人类自身的生产,也主要由社会来承担义务。那时,婚姻就成了多余的东西。
而爱情,成为我们情感生活中唯一的要义。
爱是我们最崇高的语言,几乎和上帝同义。
而道德是会随着我们物质世界的变化、我们内心思想的扬弃而升华的。
昨天的道德,在今天的眼睛里已经变得千疮百孔
今天的道德,在未来的眼睛里或许会成为笑谈
所以,今天的我们,对爱情和道德同样需要怀着宽容的胸襟。
[ 本帖最后由 -翩若惊鸿- 于 2006-12-4 21:20 编辑 ]
拜读。
文采和逻辑都很厉害,同意很大部分。
:s76 好厉害的惊鸿
:s76 我对惊鸿的文采向来很佩服! :s76 佩服. 好文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