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ykm 于 2014-1-18 22:31 编辑
嵯峨绵亘的浙东四明山,奇峰迭起,古树参天,它日夜俯视着东海,显现出雄伟、博大的气魄。山间,阳光透射过层层叶丛,筛下无数的斑斑金点。崖间,银河飞出,摔打在岩石上,溅成万千颗珠玑,它们随着山势的逐渐降落,化成了淙淙溪流,悠悠地汇成蕙水(姚江古名,因沿岸山间盛产兰蕙而得名)甬江,分别流过余姚和宁波,折向东北,注入东海。 在这秀美而温润的大自然怀抱里,蕴育着兰蕙等丰富的植物种源。自古以来,有不少的江浙名兰,都相继出在四明山一带的深山野岙里,尤其在清代,余姚更是江南兰蕙繁华的集散地之一。相传在清朝道光(1767-1850)年间,余姚县城的北面,有家很有名气的泰号酒店。在这里,顾客不仅可以喝酒、吃饭,同时还可以来此投宿。 每逢农历二、三月间,店里的盛况更是空前,有从各地赶来到余姚参观兰展的,参加雅集的,也有携带着兰花的不少兰农、兰贩到余姚卖下山兰的。待到夜晚,他们都会来这酒店里吃、住。尤其是这些卖兰人,经过几年的交道,与酒店里的那些伙计混得相当地熟悉了,他们简直把泰号当成了家,真可谓是宾至如归一般。 却说这位泰号酒店的老板徐溪三,平素爱养兰,尤其是随着当时养兰时尚的兴起和发展,他也扩展了场地,增多了品种和盆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势头,所以,每遇那些携带兰花的人来店里饮酒、食宿的,徐溪三都会把他们当成知己似的,总要格外热情地招待他们。也常会习惯地在他们带来的兰草里选上几株,加倍付款。有时,那些兰农明明告诉他里边无上品好花,但他却仍然买下些,有意让他们增加点收入,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在这先先后后来酒店投宿的众多花农中,若问谁与老板为知己?那当然要算金岙山的褚坤先老汉了。他,五十多岁,身板结实,两鬓微白,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腰缠灰色腰带,脚穿箬壳草鞋。多年来,他一直是这泰号酒店的常客。 每到春天余姚的兰花盛会时节,褚老汉必定挑着兰担前来酒店投宿。这样来来去去地经过十几年的交往,酒店徐老板与这位山农之间逐渐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知道,老汉由于家境贫寒的原因,未能成家,始终是孤单一人生活,再没有别的亲人。在这十几年中,老汉来过店的次数当然不少,偶尔难免会有头痛身热的时候,老板只要一知道,总会自己掏钱请个医生为老汉看病,有时还亲自熬药送过去,又教店里的伙计去送水、送饭,细心周到地进行照顾。对于这一切,常使褚老汉感动得热泪盈眶,心里老想着自己该如何报答才好。 常言道:人生易老天难老,过了清明又到重阳,褚老汉年复一年在泰号酒店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平平常常。但无情的岁月却慢慢地把这位兰农塑造成一个满头银丝,脸上皱纹纵横,脊梁骨微驼,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