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找回密码QQ登录微信公众号微信交流群

陌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查看: 4367|回复: 64

禅宗文化与日本枯山水庭园设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迦亚 于 2015-12-5 10:50 编辑

昨天@wujigf 发了个枯山水的帖子,说想找更多的枯山水资料,我就说我当年作业查过很多书籍画册收集过一点我去找找看。
结果是找到了一点,只有一点……本来不是个大作业内容就不多,然后时间久远好多都没保存下来了……基本就剩少量图片,最终版本作业是列了参考资料的,也不见了……
出于我当年的个人兴趣,图片中小园小景比较多,大园很少,姑且发上来大家看看吧~

如果照搬并不太实用,但部分细节处理我觉得如果有土豪造园的话稍加改动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首楼字很多很多,完全可以忽略~





    日本的禅宗文化和日本传统园林都来源于中国,而后逐渐和化,显现出与中国风格迥然不同的日本本土化的特点。我们对佛教和禅宗文化可能了解得并不深入,而中日两国在园林风格上的差异则是十分直观的,这份差异的由来正是源于禅宗在日本的发展。

    “禅”一字,字典上解释为“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是由梵文Dhyāna而来,又译为静虑,有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指一种精神的集中,一种有层次的冥想,是佛教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而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交融,撷取了儒、道思想的本土佛教宗派。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早期禅宗、中期禅宗、晚期禅宗、现代禅宗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
    而禅宗传入日本正是在南宋,日僧明庵荣西两次来中国,受传临济心印,归国后大兴临济禅法,从而临济宗作为日本禅宗的最早宗派诞生于日本,而后他的再传弟子希玄道元又将曹洞宗禅法带至日本,从此临济、曹洞两宗作为日本禅宗的两大宗派,一直并行发展,在日本禅宗史、日本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宋末元初,为避战乱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禅僧陡增,使日本禅宗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时之间,禅风大振,临济、曹洞两宗经过镰仓、南北朝与室町时代,名师辈出,更为兴盛。这一时期临济宗的国师梦窗疎石对日本禅宗和日式园林的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正是在镰仓时代梦窗国师所做园林开始出现枯山水倾向

    禅宗的思想主张“顿悟成佛”,唐初僧人慧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了诸如云游等的新禅法,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由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禅宗重视心性,依靠内省的方式修行,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矫柔造作的修饰,追求绝对空灵、单纯、纯粹的精神世界,因此禅宗美学强调领悟,拒绝采用具象的表达方式,而是通过写意手法来隐喻和比拟,通过观者的联想和思索来感悟,与禅宗冥想的修行方式契合。
    禅宗美学也反对人工的雕饰和装饰,强调运用纯粹自然的、单纯的材料,通过极为简洁、洗练的手法来营造空间,表现自然的无垠与秀美,反应内心的空灵与冥思。这种追求觉得自然与纯净的极少主义的写意手法,构成禅宗美学最为独特的魅力。
    不过禅宗美学终究是来源于佛教悲观主义的幻论美学,因此其对于现实世界仍然是一种消极的、虚妄的态度,加上日本的物哀美学,表达的是一种枯与寂的意念,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体现在园林上,偏于人与神佛之间来世欢情的出世观,枯、寂、佗、禅、荒、哀是日本园林美学的本质美。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几乎各种园林类型都有所体现,当中将禅宗美学的各种理念发挥到极至的,当属枯山水。


    枯山水又称假山水,镰仓时代又称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
    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经具有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
    真正的枯山水起源于镰仓时代后期
,当时日本国内战争四起政局动荡,使人们更多地用佛教禅宗的教义来指导现实生活,禅宗传播迅速,当时日本园林的造园家是知识阶层的兼职僧侣——立石僧,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前面提到过的梦窗国师,他通过以组石为中心、追求主观象征意义的抽象表现的写意式山水园即枯山水来表达禅的真谛,成为真正现代意义的枯山水的创始人,在原有自然景色基础上“组织进了大自然原有的精神的自然关照心”,使园林的“自然原生”升华为“自然关照”,再升华为“禅宗关照”。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热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迦亚 于 2015-12-5 10:56 编辑

梦窗国师在南北朝时代所做西芳寺苔庭是日本最早的枯山水范例,在此他第一次实践了他的禅宗园林理念,以枯山水的坐禅石和遍地的青苔直指事态劝世礼佛。到室町时代枯山水风格正式形成且独立出来,本身式样也由前期的受中国两宋山水画影响到模仿本国景致风貌的日本化表现。

西芳寺4.jpg
西芳寺6.jpg
西芳寺3_副本.jpg
西芳寺5.jpg
西芳寺1.jpg
西芳寺2_副本.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枯山水产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京都缺水,二是日本拥有大量石材,且用石最能反映日本的国土环境。
枯山水的材料,有砂、石、苔、木等几种,其中以砂或石来表现的庭院称为石庭
其做法一种多用石,把泷口、河床、池洼做好,只是不放水,形成有泷口无瀑布的干瀑,有河床无流水的干河,有池底无池水的干池。

南宗寺枯流
图糊了…………
南宗寺枯流.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种则砂、石结合,以砂代水表现海洋、溪流和瀑布,铺上砂后钯出纹路以象征水波

d8jk7l00000043tj.jpg
fbec0cf3a20736c30b46e0dc.jpg
normal_48da690552639.jpg
龙源院8.jpg
龙源院5.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纹路是这么玩儿的

2009-06-02_115313.jpg
2009-06-02_115517.jpg

点评

这人正在画的应该是法然院的沙台,见25楼  发表于 2015-12-5 13:3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偶有耙成方格子的

887772076546684371.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2-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立于砂上象征岛屿,一方面是岛石一方面是景石

79fd3a29e626adf698250ada.jpg
58baccbfb252cd0218d81fda.jpg
30e34a90cfd63e85a877a4a4.jpg
47f99d163e35e259f2de32de.jpg
8eea28382191b42cb9998fe8.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景石的石组有许多固定的法式,根据其形态不同而命名,名称多是来源于佛教及禅宗经典。

单个景石为源于佛教经典的须弥山式两个景石组成坐禅石,主石巨大且表面平整适于坐禅,副石小巧而体态圆满适于观望,象征一个老和尚讲经一个小和尚听禅。


坐禅石.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迦亚 于 2015-12-5 11:27 编辑

三个景石构成三尊石,一个中尊两个侍尊,其称谓有释迦如来、阿弥陀佛和大日三尊,或阿弥陀佛、势至、观音三尊等多种说法,但石法皆是一高两低一主两副呈品字形

三尊石.JPG
三尊石2.JPG
三尊石3.jpg


五个景石按五行理论构成。十六个景石构成十六罗汉游  行的景观。一组最多的是佛菩萨石,由五十余景石构成,每个都被赋予一定佛教意义的名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APP|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陌上花 ( 京ICP备14018705号-11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04:56 , Processed in 0.039976 second(s), 23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