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節氣
本帖最后由 孙鸭蛋 于 2013-2-7 10:31 编辑
词目:节气
拼音:jíe qì
根据太阳的位置,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通常也指每一点所在的那一天。
天下万物的产生、成长都离不开“道”。古代的燧人、伏羲、神农,抓住了道的纲纪和真谛,立足于道的核心,在精神上体会到了道的本质与其同游,用它来安抚了天下。儒、释、道三教,本质都源于一个“道”,其思想实质没有区别,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气”,即充满天地,无处不在,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元气,其核心是让人珍惜宝贵的生命。三教圣人分别创立了修心养性、解除苦难、造福人类而又便于实践的学说,教人们清心寡欲静默修行。儒家,侧重于依据人的本性进行教化,旨在为人类创造幸福美好的社会,所倡导的“道”就是大公无私;佛教侧重于使人认清世上一切有形物体的虚幻假象,让人自行觉悟而超脱世俗的烦恼与累赘,所说的“道”就是慈悲善良;老子的学说,侧重于叫人修养德行延长寿命,揭示的“道”就是天地规律,情真意切实实在在,虽然看似精深玄妙,但只需无为便能无所不为。三种教育的内容说法虽各有侧重略有差别,但他们所说的“道”,实质上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教育人们常存仁慈公正善心,抛弃贪婪私欲,顺应自然,遵守客观规律,保持社会和谐,让万物繁荣昌盛,使人类幸福永存。
孙鸭蛋贵宾
本帖最后由 孙鸭蛋 于 2013-2-7 10:15 编辑
对节气的理解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二十四节气。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阳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2013-02-07回复
孙鸭蛋贵宾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 二十四节气
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2013-02-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