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素症狀 在植物體內的生理功能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細胞結構物質的組成成分;二是生命活動的調節者,如酶的成分和酶的活化劑;三是起電化學作用,如滲透調節、膠體穩定和電荷中和等。以下介紹氮素和各必需礦質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素病症:
(一)氮
根系吸收的氮主要是無機態氮,即銨態氮和硝態氮,也可吸收一部分有機態氮,如尿素。
缺氮時,蛋白質、核酸、磷脂等物質的合成受阻,植物生長矮小,分枝、分蘖很少,葉片小而薄,花果少且易脫落;缺氮還會影響葉綠素的合成,使枝葉變黃,葉片早衰甚至幹枯,從而導致產量降低。因為植物體內氮的移動性大,老葉中的氮化物分解後可運到幼嫩組織中去重複利用,所以缺氮時葉片發黃,由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這是缺氮症狀的顯著特點。
氮過多時,葉片大而深綠,柔軟披散,植株徒長。另外,氮素過多時,植株體內含糖量相對不足,莖稈中的機械組織不發達,易造成倒伏和被病蟲害侵害。
(二)磷
缺磷會影響細胞分裂,使分蘖分枝減少,幼芽、幼葉生長停滯,莖、根纖細,植株矮小,花果脫落,成熟延遲;缺磷時,蛋白質合成下降,糖的運輸受阻,從而使營養器官中糖的含量相對提高,這有利於花青素的形成,故缺磷時葉子呈現不正常的暗綠色或紫紅色,這是缺磷的病症。
磷在體內易移動,也能重複利用,缺磷時老葉中的磷能大部分轉移到正在生長的幼嫩組織中去。因此,缺磷的症狀首先在下部老葉出現,並逐漸向上發展。
磷肥過多時,葉上又會出現小焦斑,系磷酸鈣沉澱所致;磷過多還會阻礙植物對矽的吸收,易招致水稻感病。水溶性磷酸鹽還可與土壤中的鋅結合,減少鋅的有效性,故磷過多易引起缺鋅病。
(三)鉀
鉀在土壤中以KCl、K2SO4等鹽類形式存在,在水中解離成K+而被根系吸收。在植物體內鉀呈離子狀態。鉀主要集中在生命活動最旺盛的部位,如生長點,形成層,幼葉等。 缺鉀時,植株莖杆柔弱,易倒伏,抗旱、抗寒性降低,葉片失水,蛋白質、葉綠素破壞,葉色變黃而逐漸壞死。缺鉀有時也會出現葉緣焦枯,生長緩慢的現象,由於葉中部生長仍較快,所以整個葉子會形成杯狀彎曲,或發生皺縮。鉀也是易移動可被重複利用的元素,故缺素病症首先出現在下部老葉。
N、P、K是植物需要量很大,且土壤易缺乏的元素,故稱它們為“肥料三要素”。農業上的施肥主要為了滿足植物對三要素的需要。
(四)鈣
植物從土壤中吸收CaCl2、CaSO4等鹽類中的鈣離子。鈣離子進入植物體後一部分仍以離子狀態存在,一部分形成難溶的鹽(如草酸鈣),還有一部分與有機物(如植酸、果膠酸、蛋白質)相結合。鈣在植物體內主要分布在老葉或其它老組織中。
缺鈣初期頂芽、幼葉呈淡綠色,繼而葉尖出現典型的鉤狀,隨後壞死。鈣是難移動,不易被重複利用的元素,故缺素症狀首先表現在上部幼莖幼葉上,如大白菜缺鈣時心葉呈褐色。 (五)鎂 鎂以離子狀態進入植物體,它在體內一部分形成有機化合物,一部分仍以離子狀態存在。
缺鎂最明顯的病症是葉片貧綠,其特點是首先從下部葉片開始,往往是葉肉變黃而葉脈仍保持綠色,這是與缺氮病症的主要區別。嚴重缺鎂時可引起葉片的早衰與脫落。
(六)硫
硫不易移動,缺乏時一般在幼葉表現缺綠症狀,且新葉均衡失綠,呈黃白色並易脫落。
(七)鐵
鐵主要以Fe2+的螯合物被吸收。鐵進入植物體內就處於被固定狀態而不易移動。鐵是不易重複利用的元素,因而缺鐵最明顯的症狀是幼芽幼葉缺綠發黃,甚至變為黃白色,而下部葉片仍為綠色。在堿性或石灰質基質中,鐵易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而使植物缺鐵。 【作物的缺素診斷】 作物缺乏某種必需元素時,便會引起生理和形態上的變化,輕則生長不良,重則全株死亡。因此,在作物出現缺素病症時,必須加以診斷,並補給所需元素。診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要分清生理病害、病蟲危害和其它因環境條件不適而引起的病症。例如病毒可引起植株矮化,出現花葉或小葉等症狀;蚜蟲危害後出現卷葉;紅蜘蛛危害後出現紅葉;缺水或淹水後葉片發黃等,這些都很像缺素病症。因此,必須先作調查研究。
第二,若肯定是生理病害,再根據症狀歸類分析。如葉子顏色是否失綠?植株生長是否正常?如有失綠症狀,先出現在老葉還是新葉上?如果是新葉失綠,可能是缺Fe、S、Mn等元素,若全部幼葉失綠,可能是缺S;若呈白色,可能是缺Fe;若葉脈綠色而葉肉變黃,可能是缺Mn。如果老葉首先失綠,則可能是缺N、Mg或Zn。
第三,結合土壤及施肥情況加以分析。土壤酸堿度對各種礦質元素的溶解度影響很大,往往會使某些元素呈現不溶解狀態而造成植物不能吸收。例如磷在不同的酸堿度下可由溶解狀態變成不溶狀態,在強酸性土中,由於存在著大量水溶性的Fe3+和Al3+,它們能和磷結合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鐵和磷酸鋁,所以很難被植物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