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里俗名的一女两嫁甚至一女多嫁现象非常普遍.今天说一个先被外来语音译,又被土著植物注册商标,现在被外来货抢注的故事.
"昙花"是梵文udumbara的音译。全音译是"优昙钵罗花",简称优昙花、昙花。也有意译,意思是"祥瑞灵异之花"。本是虚指和传说,和<<西游记>>里的“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的人参果类似,此花长在喜玛拉雅山,三千年开花,花后迅速凋谢。看这样离着佛教发祥地不远.《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唐 张谓.<<送僧>>"手持贝多叶(一种棕榈科植物的叶子),心念优昙花。"当时比喻稀有之事物.因为这层意思,还有称它“天花”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意思也逐渐改变,"天花"现在成了一种以预防为主的烈性传染病."天花乱坠"里的天花倒还遵循原来的含义,也来自佛经.唐.般若译《心地观经.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相同的是也成了贬义词.
明代著名驴友徐霞客,江苏江阴人士,徒步旅行至云南昆明安宁曹溪寺时,曾在他的<<徐霞客游记>>里记载过优昙花,这个佛教圣花原来是木兰科山玉兰,天朝南方尤其西南地区山区常见.木兰科植物的花和睡莲科科睡莲有几分神似.在佛教界,莲花才是正宗圣花,出勤率最高,没有的地方就想当然的在当地寻找替代品.当时的山玉兰和传说相似,花白而不艳俗,与佛家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清代以前成了昙花的代言之花.
图为山玉兰
然而代言也有个期限,明末清初之后,仙人掌科植物从中南美洲借人力全世界的传播.昙花是仙人掌科昙花属植物,地理大发现后的十七世纪来的中国.人们发现这货花型大,花瓣多,很勤花,盛开时异常夺目,还没开几个小时就枯萎,更加符合佛经中对昙花的理解.山玉兰神马的不要了,南美洲的仙人掌迅速上位.为了显得大有来头,居然还有传说,说什么:"昙花一现,只为韦陀".韦陀是佛祖的护法神之一,硬说是和成精的昙花有暧昧关系云云.佛经《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看来是真的,啥事都能扯上关系.
图为韦驮菩萨
"昙花一现"本意是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天朝土著花木山玉兰的花无论如何总能开几天,来自南美墨西哥等地的昙花却随开随败,绝不拖泥带水,更能体现过把瘾就死的感觉.本是不同生境下植物的本能,被这帮无事生非的猿猴换来换去,想想观音菩萨都能为了普及佛法方便,由男变女,换花这事儿也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