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波洄水曲桃叶渡
本帖最后由 梅花坞 于 2012-12-2 19:22 编辑
<p><br/><font size="3"> 3日去宁,“拉家带口”地带着个十几人的队伍,为的是参加第二届江苏曲会——一个昆曲迷们的节日。下榻的地方在夫子庙左近,叫“桃叶渡饭店”。</font></p><p><font size="3"> 桃叶渡,好浪漫的名字。听见这名字,先自有了几分欢喜。放稳了行李,就赶着出了饭店门,急急地去看桃叶渡,它就在饭店门外大约100米处。</font></p><p><font size="3"> 是秦淮河了。已是黄昏时分,柔和的日光照在“古桃叶渡”的石牌楼上。顺台阶而下,台阶边的石坎上,有绿色藤蔓披拂而下。秦淮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一道曲水,呈现在眼前。远远近近地有白墙黛瓦、雕棂绣檐的房屋,河边的石沿河次第排列着。水波粼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font></p><p><font size="3"> 渡口一侧,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须发飘飘、清癯瘦削的塑像,面河而立,凝神远眺。而河那边,遥遥相对处,是一位美目巧笑的女子雕像,那就是桃叶姑娘了罢?“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是王献之的一首诗。桃叶姑娘啊,你尽管放心地踏浪而来,无需舟亦无需楫,自有我在这里等候迎接着你!有相思无限,有深情眷眷,既亲昵软款,又轻俏佻哒。一个两千年前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地凝固在诗歌中、流淌在秦淮河水里。这首名叫《桃叶歌》的乐府歌诗,一直为后人传唱,并且一直流传到了日本。</font></p><p><font size="3"> 清人张通之曾经为桃叶渡写了一首诗:“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同是偏房犹侧重,秦臣无怪一穰侯。”诗写得并不算高明,却透露了王献之与桃根、桃叶姐妹的故事:桃根桃叶二人同为王献之的小妾;因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接过桃叶,后人遂将此渡口称作“桃叶渡”;虽然二姐妹同为王献之的小妾,王献之对她们的情感,毕竟还是有所侧重啊!倒是宋代词人姜夔在《杏花天影》中将桃叶的故事当作了典故: </font></p><p><font size="3">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br/> 绿丝低拂鸳鸯浦,<br/> 想桃叶,<br/> 当时唤渡。<br/> 又将愁眼与春风,<br/> 待去,<br/> 倚兰桡更少驻。<br/> <br/> 金陵路,<br/> 莺吟燕舞。<br/> 算潮水知人最苦。<br/> 满汀芳草不成归,<br/> 日暮,<br/> 更移舟向甚处? <br/> <br/> 虽是古渡口,一应陈设物却显然都是新的,石碑和雕塑,都显得匆促而粗糙。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一个异乡的寻觅者来说,这河这水这古渡口,就足以抚慰心灵了。</font> </p><p><font size="3"> 天色已黑,回到</font><font size="3">下榻的房间。这是一个临水的所在,拉开窗帘,秦淮河水就在窗下流淌,河边有灯管排列出的灿烂。河里渐渐有小小的船儿来来回回在水上漂着,想来船上的人们为的是朱先生笔下那“桨声灯影”之间的风景。只是,虽则河边有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灯彩,却毕竟暗淡了两岸楼阁里的纱灯,和窗口招摇的红袖、灵闪的人影。</font> </p><p><font size="3"> 与其“雅得这样俗”地身临其水体会那河上的意境,不如伫立窗口,追怀那遥远的故事罢。</font></p><p></p><p> </p><p></p><p>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时空遥距,令人不及追寻.</p><p><br/></p><p>人面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桃叶渡.</p><p><br/></p><p>一应陈设,皆是今人所为.</p><p><br/></p><p>石碑刻得全无章法和道理.实在有些丑陋.<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14:42:32编辑过]
养花6年摄影原创陌上花留念帖
月季阅读1219评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