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熊猫】有蜡如梅(简介下正在部分盛放的腊梅小家族)

西门熊猫

2016-01-11

本帖最后由 西门熊猫 于 2016-1-11 20:15 编辑

      天朝汉语造字非常讲究和严谨,虽然现在从科学的角度看有些不足,但每个字意境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无处不弥漫着难以言说的文化氛围,更确切一点是农耕文明的直接反应。比如一个小小的蜡字,以现在眼光看应该是石字旁才对,其实古代的蜡烛都是木犀科白蜡树上的白蜡虫的分泌物做成的,纯天然,还有一种蜡是蜜蜂里工蜂为了造蜂窝合成的分泌物,曰蜂蜡,又称黄蜡、蜜蜡(琥珀里的蜜蜡是它的引申义)。都是动植物合谋的作品,而不是化学的东西。而腊月腊肉的腊是我们农耕民族休息的干了一年的农活开始休息过年的日子,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所以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以前多次说过,由于天朝汉字都是单音节,而人类的嘴巴发不出那麽多单音节声音,这直接导致汉语发音里同音字奇多无比,对歪果仁来说很难,对我们来说不但不难还很好玩,可以互相借用,造成一种难以想到的文字奇观。这次说一个植物命名的小例子,蜡梅或腊梅。都不好意思说腊梅是错别字,而是人们的美好向往和精神寄托。当然也有不解风情好为人师的,而且自古就有。

  

     比如:苏轼说:“香气似梅,似女工撚蠟所成,因谓蠟梅。”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花:辛,温,无毒。解暑生津。”清初《花镜》曰:“蜡梅俗称蜡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

  

       蜡梅原产天朝不南不北的秦岭、大巴山直到大别山一带,所以这货不耐极寒或酷热,在寒冷的北方和偏热带的珠江流域都活的不咋地,这和蔷薇科梅花的生境很像,长江流域是它们快乐大本营。然而不太耐寒超过零下十来度就完蛋的二位却都被江南文人们美化成凌寒傲雪的主儿,杏树桃树表示已经哭晕在厕所,不,在山岗上凌乱。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敬请真正尊重和理解!

相关阅读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28阅读1925

西门熊猫版主

本帖最后由 西门熊猫 于 2016-1-11 20:17 编辑

      从古代对蜡梅的记录看,至少从富得流油的宋朝开始,大家已经明白这家伙和梅花不是同类,因为蔷薇科的梅花绝少黄 色品种,花期也较蜡梅晚些。蜡梅在腊月开也是取了最大公约数,要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情况有之,要么天朝广阔的国土原因有之,造成蜡梅不一定都腊月开,要么早要么晚些的时候也不奇怪。

   

     有关国人对蜡梅的审美也多少受了对梅花兰花的审美影响,那就是原生种是下品,培育种被捧的没边没沿儿。原生种花小色味淡内轮花紫色的叫做狗蝇蜡梅,简称狗蝇。花大色味深通体黄的叫素心蜡梅,花更大的叫罄口腊梅,不一而足,都是些厚此薄彼的称谓。虽然从生存能力上看正相反,叫狗蛋狗剩拴住的活得更长。另外如其他植物,人们也研究它们的食疗或药用价值,一会说花能吃还能提炼芳香油, 一会又说全株含有有毒生物碱,搞得人很分裂,还是看看算了。

   

      蜡梅聚合瘦果也很有特色,着生于坛状的果托之中,经久不落。 其实这是种原始植物的表现,从植物分类学上看,作为科长的腊梅可比真双子叶植物蔷薇科的梅花古老多了,它是被子植物基部分支种群,隶属樟目植物,也就是说它的真正亲戚是樟树,是牛油果,是莲叶桐等同目植物。

2016-01-11回复

西门熊猫版主

本帖最后由 西门熊猫 于 2016-1-11 21:52 编辑

   蜡梅科植物很少,共 三个属,蜡梅属是一支,只有可怜的三种。夏蜡梅属包含美国腊梅属也只有三种,分别是夏蜡梅,美国蜡梅,加州腊梅,三者纠缠不清,还能杂交,所以说蜡梅科只有两个属也不算错。

     按照洋鬼子们喜欢花枝招展的审美方式看,夏蜡梅属的这三位都在夏天开花,花大且妖艳,比蜡梅外露好看些。天朝这几年陆续都有引进,喜欢蜡梅的朋友可以蜡梅弄点,夏蜡梅也弄点,一个在冬天一个在夏天,两个极端却都能看到蜡梅科植物的身影,何乐而不为呢?

2016-01-11回复

雪域飞鹰资深院士

这个红的好看

2016-01-11回复

怎么能忘了您见习院士

好帖,欣赏了。

2016-01-11回复

简青居花坛院士

那个大树蜡梅实在是太壮美了,请问坐标哪里,退休了去膜拜一下

2016-01-11回复

liaosha花坛院士

长见识了

2016-01-11回复

喵了个咪哒见习院士

还是感觉第一个好看  或者说一看见就觉得香

2016-01-11回复

大雄资深院士

红色的真漂亮啊

2016-01-11回复

vovo贵宾

我就喜欢不长叶子时候光看花的样子啊!啊哈哈哈哈哈~~~ 裸 奔 时满树黄花,美得不要不要的~~~~

2016-01-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