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熊猫】首席“恶草”(漫谈蒺藜科植物)
本帖最后由 西门熊猫 于 2016-1-29 16:36 编辑
中华民族农耕社会绵延了数千年,对各种和农作物抢营养抢地盘的所谓农田杂草了如指掌欲除之后快,有一类植物甚至到了谈之色变恨之入骨的程度,在漫长的天朝古典文学史上提及的最多,引述的最多,堪称天朝原生植物里最大最著名的恶草。真是不吉利的蒺藜不好茨啊!
举几个栗子:
《易经》先定性;“据于蒺藜”句说“蒺藜之草,有刺而不可也,有凶伤之兆。”
《诗经•鄘风》《墙有茨》借题发挥,揭露宫闱丑闻:
墙有茨(蒺藜),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蒺藜),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蒺藜),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屈原同学更讨厌它,变着法说了N次,
比如:《楚辞•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朋。”
《九叹。思古》“蒺棘树于中庭”。
《楚辞•离骚》:“薋(蒺藜)菉(荩草)葹(苍耳)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唐姚合《庄居野行》:“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敬请真正尊重和理解!
+30花币毛毛雨中漫步
很给力!
玻璃微景观之多肉闷罐
展示秀台阅读2903评论12
西门熊猫版主
本帖最后由 西门熊猫 于 2016-1-29 16:23 编辑
大概这货破坏农田顺带扎人脚丫子的事儿自己都说烦了,也可能做鞋质量后来显著提高。唐以后,模仿蒺藜种子发明的防御武器铁蒺藜似乎更多时候被人提及,开始扎敌人脚丫子,实乃阻碍敌人军马前进之神器也。比如:
王维《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水浒传》第六八回:“吴用止住,便教军马就此下寨,四面掘了壕堑,下了铁蒺藜。”
《三国演义》第八三回:“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
最后还是天朝两位医家总结的好,
南朝老陶-弘景曰过︰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著木履。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名铁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茨,不可扫也,以刺梗秽。方用甚稀。
明朝老李-时珍曰过︰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伤人也。
2016-01-29回复
西门熊猫版主
引用了半天,那么真实的蒺藜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首先这货是蒺藜科的科长属,约20种,一年生草本,广布于欧亚非大部分地区,并入侵到北美和澳洲,喜欢干旱的山坡、沙地、荒地等,偶数羽状复叶片长得很像它的近邻豆科植物,表皮带刺的花果很像蔷薇科植物。看着植株细弱无力,实则战斗力惊人,种子可以有六七年寿命。除了时不时骚扰农田外,人家在治理荒漠化上可是一把好手,和其他属的蒺藜科小伙伴们一起战天斗地,守护家园。
蒺藜科植物都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成分,在东西方率先被当地人利用,比如科长蒺藜,种子常扎的人肝火大旺,然后中医认为它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和师夷长技以制夷一个想法。这方面老外更脑洞大开,居然在蒺藜中提取出活性物质,火上浇油提高男性睾酮活力云云,嘿嘿嘿!信不信由你!
2016-01-29回复
西门熊猫版主
本帖最后由 西门熊猫 于 2016-1-29 21:49 编辑
白刺属和骆驼蓬属过去属于蒺藜科,但现在分子学表明它们不但不属于,而且被发配到无患子目单列成一个白刺科,跟橘子橄榄们做朋友去了。
过去一直认为蒺藜科是豆目植物一份子,现在的看法略有修正。蒺藜科植物是最早从豆类分支中分离出来的族群之一,还裹挟了国外的一个小科刺球果科(其实它最早也在蒺藜科混,现在单列一小科)当陪衬成立了只有两个科的蒺藜目,和豆目植物挨着一个官衔平起平坐,位置更超然一些。在庞大的蔷薇超目里,单科单目的葡萄目是长姐,蒺藜目是二姐,豆目为三姐,蔷薇科是四姐。蒺藜的花太小了,不仔细看都看不出蔷薇五瓣花的风韵,只有到了有些外国灌木乔木属种才能发现原来蒺藜科植物的花也可以开的如此妖艳动人。天朝古代之所以把蒺藜描述的如此不堪是因为直接影响了当时人类的吃饭问题,现在早就不是农耕社会,当吃饭不再是问题,恶草之名也随风而去,我们终于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给它们一个更真实的还原。
2016-01-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