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太师桥

乌镇兰苑

2018-08-26

乌镇北部京杭大运河上有个太师桥,运河南面是浙江省嘉兴府,湖州府,运河北面是江苏省苏州府,太师桥连接了两省三府。

太师桥旁边的是分水墩,分水墩曾经是地方上的标志性建筑。可惜这些都在1955年被拆除了。大美风光,从此不再。

道光年间拍摄的分水墩照片

相关阅读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11阅读1017

乌镇兰苑皇家院士

本帖最后由 乌镇兰苑 于 2018-8-26 00:10 编辑

以下用乌镇老王的博客,介绍太师桥

乌镇时光-----太师桥的变迁 (2010-09-05 22:14:46)

标签: 雕花床 老王住宿 乌镇东栅老王 乌镇四合院 旅游

位于江浙交界的京杭大运河上有座太师桥,现在是我知道的第4座桥了.

        最早的太师桥是座石拱桥,当时河面没这么宽了,在现在桥的东面,河道十字的口上.(现在是桃源染料厂和桐乡双锤水泥厂的位置),具体怎样我也不知道,只在我村上的老画师的画上看到过.那桥的对面河道里有座分水墩塔,可能是当时防止十字口撞船,做灯塔用吧.

       最早的太师桥据说是秦桧出资造的,秦桧的老婆王氏娘家就是太师桥南堍的,(现在的桐乡水泥厂后面的王家哒.我也是听老人说的,不知道是否真实.呵呵).我们这里附近的都叫它“大水桥”。可能当时识字的人少,少读了一点。呵呵。

       后来,秦桧害死了岳飞,王氏的娘家人--“乌镇人”非常气愤。真想把他放油锅里炸了。有一家开面食店的老板就用面粉捏了个秦桧的人形状,放在油锅里炸。要“油炸桧”,没想到还真好吃。呵呵,这就是后来的油条(江浙一带很喜欢的一种早点,现在的没以前的好吃了,可能添加了什么)。我们这里就叫“油炸桧”。一直叫到如今。

       在我记忆中已经是第2座桥了,两边高高的台阶,水泥板铺的桥面,两边高高的铁栏杆。当时的自行车都搬上搬下的,很是不便。后来那桥的桥板断裂了几块。再加上桃乌公路的开建,那桥就拆除了。

       大概在90年左右,桃乌公路开建,就在运河上架了座军用铁桥(零时桥)。好像也存在了7-8年吧。有大卡车在桥上过,我们在家里也能听到。“卡嗒,卡嗒”的,象火车经过。呵呵,人在桥上能随桥板一起上下颠簸。下雪天也特滑,走过要非常小心。

       后来桃乌公路扩建,就造了现在的太师桥,因为造时偷工减料,去年大修了一次。这座桥应该还会存在一段时间。苏州方面的苏震桃公路不从这里过了,在桃源大通桥北面斜插过东了,可能和桐乡民合那的高速接拢。已经在征地,明年开工。那样现在的桃乌公路将不改动,运河上的太师桥还将存在一段时间。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出现第5座“大水桥‘。呵呵

2018-08-26回复

乌镇兰苑皇家院士

本帖最后由 乌镇兰苑 于 2018-8-26 00:17 编辑

引用百度桐乡吧作者ZILNICE的文章

乌镇北栅太师桥是苏浙两省的交界处,桥北江苏桥南浙江,建于何年已无考,明正德十四年(1519)改建,清代多次重建和兴修。一九五五年,这座单孔石拱桥因圮而拆除,西移约两百米重建为石墩木桥,后又改建为单孔钢梁桥。

  这座太师桥很有意思,说它很有意思是因为这桥名历来有多种叫法,比如大师桥、佗师桥、太史桥、秦太师桥等等。按乌镇民间的说法,太师桥与奸相秦桧有关。秦桧的妻子王氏据说就是乌镇北栅人,茅盾在《故乡杂忆》中称:“王氏是乌镇土著”,依据是乌镇北栅有地名王大坟,抗战前古木参天,墓堆甚高,墓域雄阔,传说那就是王氏祖坟。另外,清乾隆《乌青镇志》(董世宁纂)载:“秦申王桧园在众善巷,今计家湾。”《宋史·秦桧传》载:秦桧死后谥“申王”,也就是说秦桧确在乌镇计家湾(南栅红星桥北)建有庄园——秦申王桧园。但王氏是否乌镇土著,查正史野史均无载,姑妄记之。

明清时期不少诗人在太师桥下留下诗作,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清乾隆年间举人陆世埰的《双溪棹歌》:

  太师桥下棹归航,片片银鱼雪满筐。

  不及澜溪霜后蟹,桃花醋捣紫芽僵。

  银鱼是太湖特产,素有盛名,而苏浙交界处的太师桥下也有银鱼。桐乡作家钟桂松先生在《诗里乌镇》一文中写道:“据说太湖银鱼往南游过南浔,一直游到乌镇北栅的太师桥为止,再也不往南边游了,所以,捕银鱼到太师桥即可。”在诗人陆世埰眼中,这种鲜美白嫩的银鱼却不如乌镇本地产的湖蟹。“澜溪”是乌镇北栅郊外的一条河,沿澜溪塘落北,迤东有一水相隔,河之北地属嘉兴郊区。

太师桥之东就是分水墩,地处车溪、澜溪和横泾港三水之汇,又是两省三府(苏州、湖州、嘉兴)的分界处,所以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土墩始于何年,文史无考。据载:“宋盛时,水口设有罗星”,指示航行。明万历初年(1573),同知罗斗在墩上造阁,供文昌君像,于万历九年(1582)六月竣工。李乐《新建分水墩记》:“镇北分坌之崎,有孤屿屹立中流,水至此而萦回旋绕焉,名曰分水,其意深远矣。”以后同知全廷训、于琨、宪副徐汝泽都倡捐修葺。

  万历年间,唐叔韶、郑明徵所定的“乌青八景”中,“砥柱危洲”指的即是分水墩。严辰祖父严宝传有诗《分水墩晚眺》。另一位乾隆年间的诗人孔继瑛也有一首《过分水墩舟中赠外》:

  滔滔此去水无停,小艇相将溯远汀。

  九派合流逢砥柱,一墩分界是罗星。

  危桥西望渔帆集,杰阁东临鸟道经。

  何日孝廉船过此,我来先折柳条青。

孔继瑛是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沈启震的母亲,沈启震字位东,号青斋,乌镇人,历官山东运河道。乾隆五十二年(1787),沈启震父亲沈廷光逝世,沈启震回乌镇服阕。为培育人才,沈启震捐银两千五百两,会同严辰曾祖严大烈(捐银五百两)等乡绅踊跃捐助,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创建分水书院,这是乌镇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沈启震还为书院三元阁题联:“天锡名山储二酉;人登杰阁兆三元。”

  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墩及分水书院均毁于战火。

  民国八年(1919),光绪甲午科举人徐棠(字冠南)倡修寿圣塔之余,重建分水墩,在里人卢学溥、沈耆洛、徐晴梅等人的力助之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于民国十三年(1924)终于修筑完成。

  从留存下来的老照片看,分水墩上下三层,底层与二层大小高低基本等同,六角形的楼阁,镶嵌着五色玻璃窗,最上面的第三层来了一个较大的收缩。

  抗战时,分水墩又遭毁折,日渐坍圮,建国后拆除,今已无迹。

  对于老一辈乌镇人来说,分水墩不仅是水上航标,更是乌青两镇的标志性建筑。

2018-08-26回复

xiangjiaoshu版主

哈哈、乌兄又是 “ 偷得浮生半日闲 ” 、太师桥边看变迁啊!

2018-08-26回复

holly_joyful花坛院士

追忆往昔~

2018-08-26回复

大雄资深院士

乌大最惬意了,东走走西逛逛

2018-08-26回复

dsexq花坛院士

    已阅        

2018-08-26回复

红叶的时候中级花坛师

难得有机会了解下太师桥,多谢楼主了

2018-08-26回复

云山高级花坛师

:(也许以后有人会想起来重建

2018-08-26回复

双树资深院士

江南风格

2018-08-26回复